bool(false)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新闻中心

发布本所相关新闻资讯,从多角度、全方位了解七〇二所的综合实力。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热点聚焦

为“蛟龙”保驾护航

发布时间:2014-08-19   浏览量:677

 

 

为“蛟龙”保驾护航

胡晓函

7月19日凌晨3点钟,西太平洋,大海已经被深夜染成了黑色,整个海面只有向阳红09船的后甲板上还有着灯光闪烁。在经历了近20个小时的连续检修维护后,潜水器的纵倾调节系统终于恢复了正常。夜色下,我望依旧工作在我周围的伙伴,他们的工作服已经分不清是被雨水、汗水还是液压油所浸湿,熬红的双眼还在仔细地扫视着潜水器的各个角落,在复核检查完所有系统后,大家终于长长的舒了一口气,所有的故障都已经全部清除,潜水器一切恢复正常,早上7点钟的下潜不会受到影响了。

时间过的真快,从毕业入所到现在,已经四年了,今年也是我第四次随“蛟龙”出海。而今年的海试却与以往不同,是七〇二所参与人员最少的一次——只有5个人。但是维护保障潜水器的任务却并不少,除控制和声学系统之外,潜器本体其他系统出现的问题和故障基本上都需要我们来解决。虽说会有国家深海基地的同志协助我们工作,但他们有些人还是第一次出海,而且接触“蛟龙”的时间也不长,在潜水器出了故障的时候,能真正对其进行维护检修也就我们几个人。

在这次海试出发前我的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担忧的,因为经历了这些年的海试,越发觉得在海上对“蛟龙”进行检修维护真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虽说“蛟龙”的各项技术指标都已通过考核,但毕竟从设计到海试至今已数年,部分设备及元器件在海试的使用过程中已经开始显现出老化的迹象,因此每次下潜前及下潜之后的检修维护保障工作尤其重要。就拿这次维护检修纵倾调节系统来说吧,且不说从技术上分析现象到最终锁定故障点来源的难度,单单将纵倾泵源从潜水器上拆下来再装回去就足够人头疼的了。潜水器本身的结构设计的非常紧凑,纵倾泵源又是在潜水器的腹部中心里面,在岸上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行车、液压升降车、脚手架等等,将坐底支架、浮力块、轻外壳一件件拆掉,而在船上,相应的设备就没那么齐全了,光拆除每块200多公斤的浮力材,就需要5、6个人齐心协力才能把它拆除放到甲板上。脱去了潜器的外衣,还要再蜷身钻潜器的肚子里面,将螺栓、电缆、油管一项项脱开,胳膊和手臂一不小心就会被扎带和马脚划伤,这还才仅仅是将纵倾泵源拆下来所需要的工作,把它按照原来的位置再装回潜器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是拆下来的两倍。而所有这些工作还要加上船的晃动,阴晴不定的天气,淋了液压油打滑的甲板等等这些前提。而纵倾调节系统的检修只是我们在海试维护保障工作中解决的众多故障之一。

不过经过这一晚奋战,我之前的那些顾虑已经全部消除了,因为我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家都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平时在各自的岗位负责潜水器的日常维护,而当某个系统碰到难题时,大家便会聚在一起,共同分析,相互协助,齐心协力解决这个难题。这一晚团队协作的场景已经太多次出现在我们这些年的海试中,这一晚我看到了与我并肩战斗的并不单单是我们5个人,而依旧是七〇二所整个蛟龙团队,我们是带着蛟龙团队多少年来凝练出的一种精神出航的,有它在,就是我们整个团队在战斗。也正是这种精神,把我们5个人像5根手指一样攥起来捏成一个拳头,让我们无惧挡在“蛟龙”前面层层的阻碍和困难,为我们在前行的路上不断提供信心和力量,为“蛟龙”成功保驾护航。